![朱希铎:《创新战略催生创业发展》 朱希铎:《创新战略催生创业发展》]()
2018年1月6日,朱希铎先生在北京市创业创新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业投资论坛”上的演讲。演讲主题:《创新战略催生创业发展》
以下为演讲正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受到我们大会的邀请,能够在这样一个会上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下有关创新创业方面学习的一点体会,以及现在我们这个平台正在做创新创业市场化服务过程中间一些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一些机会。
我的题目是《创新战略催生创业发展》。抓住机遇、学会创新、把握战略、提升能力。时间关系,主要想把前头两个抓住机遇,学会创新,能够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先说这个机遇,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87年下海中关村,一直奋斗了30年,在30年中经历和目睹,也亲身体验了这个中关村一部创业史和一部创新史,有机会回顾或者总结中关村30年感悟的时候,因为我是中关村“两通两海”中四通的,一直做到四通的总裁,我感觉中关村30年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创新,中关村的企业家始终贯穿的一个主线就是创业。其实不管是从零开始做一个小公司创业,还是做到一定规模以后的大公司再创业,其实中关村人、中关村的企业家一直伴随着创新和创业。但是30年不一样,我感觉,现在这几年我们正遇到了创新创业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大好的机遇、大好的窗口期。我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捕捉机会,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里列几个我们学习一下,最近这几年我们党中央、国务院、人大发出来那么多关于创新发展、创新驱动的一些大的战略部署。而这些战略部署对于我们一个企业家来讲,就是创新创业的机会。那么,比如说党的十九大召开,十九大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但是新时代对于我们做科技的、做产业创新的、做企业的角度来讲,十九大中新时代的内容很多,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也有很多内容。比如说,所列出来的三段论——中国创新国家建设的三段里程碑目标,以及实现这个三段里程碑目标所提出来的所有具体措施和路线。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间,这次明确的提出来叫做科技经济融合。从增长速度型的发展基本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三个变革:一个是效率的变革,一个是质量变革,一个动力变革。这是十九大释放出来的信息。那么在实现这三个变革的过程中,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一个新的目标体系——产业体系,这次提出来叫做四位一体的新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其实这是十九大释放出来的,叫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的、新的产业体系。我们今天谈抓机会也好,谈今天的创新创业,可能这就是大前提,这就是大的框架。
还有在十九大以前这段时间,国家释放了那么多的大政方针,比如十三五规划,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现在的口号是十三五到2020年,我们现在的一切工作叫做决胜期,决胜期就是第一个百年之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那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作,所有各个领域都在围绕着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制定我们的所有行动。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应该说,十三五规划的内容是详细地列出来实现小康社会所有各个领域的标准指标,那就是我们现在的行动计划,当然这个指标内容非常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几十个指标,跟我们产业发展创新息息相关的,我也在学习和研究。
这是所有指标体系的第一指标、第二指标,就是两个双中高,第一个就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中高速,第二个就是产业整合中高端。十三五决战期能够在所有的指标战略当中,把产业转向中高端列为主要的指标体系。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改革开放30年,我们用那种完全偏向于单纯的GDP数字增长、规模增长的模式,过度的消耗了大量的东西,消耗了资源,消耗了我们的能源,消耗了我们的环境,甚至于消耗了我们一些市场的秩序、企业的信任,虽然我们求得了GDP的高速增长,但是积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积累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积累了过度的中低端产能,而在中高端产能方面又显得严重不足。但是,产业转型中高端怎么转?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几乎是现在我们实体经济领域里面,几乎所有的企业,全国各个地区的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但是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怎么走?不像我们过去那样,那个时候我们在增长型、速度型的模式下,我们企业的发展就是能不能够借到一笔钱,找一块地买一块地,盖一批厂房,买一批设备,然后投产,然后扩大市场做广告,最后就可以增长营业额,就可以发展。但是现在转向中高端变成什么问题了?讲究的是要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品质,提高企业在生产产品及产业产能方面的技术含量。要把科技创新变成第一驱动力,这整个转变其实真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一努力或者找一笔钱,或者政府给一个政策优惠,然后就可以转过去,真的转不上去。非常难,非常难!我们今天讲创新创业,其实我认为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正在创业的所谓零企业、零启动企业,都存在着需要创新,需要再创业,这就是题目。
这都是国家最近的政策,比如这个新常态,现在一直在喊一个口号叫做新常态。但是什么叫新常态?这是2014年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第一次全面解读了什么叫新常态,包括九个新常态。大家有机会去翻一翻九个新常态的解读,几乎全部都是要靠转型升级,要靠技术创新。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举一个例子,第一个消费要素新常态。在这个文件里用的词是什么词?叫做我们要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要素的发展模式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这是文件里的词,大家真的去理解。这么多年来,我们市场上的这种发展要素,真的就是模仿型、排浪式。什么东西赚钱,全中国人民都上,没有一个固定的计划书。最后就是过剩,过剩以后形成一个大浪,起来以后过剩,过剩以后就竞争价格,然后降价,然后用各种手段去进行市场竞争,最后的话一个浪拍下去,一批产能被拍掉,然后又一个浪起来。我们分析过去整个发展模式,这个特点太明显了,对此我是一直比较担忧的。这个模仿型排浪式几乎今天在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很多领域里头,现在仍然是在用排浪的方式在做,用模仿的方式来做,哪个东西赚钱,一个风口,全中国的投资,全中国人民都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大浪过去。现在的特点就是一个浪起来,到落下去的周期越来越短,启动一个浪的力度越来越大,这就是今天的特点,所以我就假定这个这就是咱们的新机会。
这是2015年底中共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作出的,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做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决定。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来供给侧改革,咱们改革开放30年,到2015年这次会议提出来供给侧改革,那过去的改革是什么改革?我们就是需求侧为主导,需求侧就是这几个口号,我们都非常熟悉: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市场上是什么的口号?就是规模跟速度比上年增长多少。
但是供给侧改革转过来以后是什么动力了?我们叫做五大要素能够去提升质量,提升我们的供给能力。所以现在主要的方针:一是调整,二是升级。我们企业产业追求的东西:一是质量,二是效益,这就是我们现在转型的机会,我就是讲讲这些体会。
那么还有就是互联网+,应该说现在不谈互联网不行,经济发展也好,产业发展也好,创新创业现在都跟互联网息息相关。中央文件当年发布的一个关于支持互联网+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若干决定,支持了12家。当然,今天我们说互联网+已经不简单的是互联网+了,现在我们是VR+、AR+、MR+、AI+,反正大家都在+,+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实体经济。所以互联网+今天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是什么?应该说,早期启动的是我们几个互联网的大咖公司,要去抓线下实体经济、实体服务能力实体的东西,那时候最初的互联网+是这个概念。但是现在的话,当着全中国的所有领域,全中国人民都要互联网+的时候,现在这个+应该说最核心的是实体经济如何+互联网。那实体经济+互联网怎么+?不简单的是+互联网技术,说我也做一个网站,我也得花点钱开发一个我们企业的APP,我也在阿里巴巴上开一个商城,搞一个店,不简单的是这样的+互联网技术,而是要+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所引来的产业业态革命模式,革命服务的这种概念和理念的革命,要整个系统的革命,这是整个应该说实体经济+互联网,应该是实体经济的一场新革命,而这个革命就是创新,就是再创业。
这也是新机遇,这是去年“5·30科技三会”,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提出来我们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三跑战略:我们有跟跑;后来又提出来,我们有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更好,现在下一步我们真要建成世界级的创新国家强国,一定要在很多领域里头能够占据领跑地位,哪些领跑地位?这是去年“5·30科技三会”习主席报告当中讲了六个大方向上有机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可能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革命、社会革命,中国在这六个领域里头应该有机会跟世界同步,去占领领跑机会。习近平主席在报告里每一个都展开了说得比较细的具体内容、具体路线,我觉得这也是机遇。那么再有就是产业升级,现在大家到处都在讲产业升级,我这里在归纳,我们一直在做产业升级服务的时候,真的遇到了在所有的这些领域里,每个领域都有那么多内容要研究他们怎么升级,比如说农业,农业现在太需要升级了,但是农业升级往哪升?精准农业、高端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每一个方向再去展开,都有大量的技术成果要去对现有的农业进行产业改造升级。这就属于创新创业这样一个题目。
那么第二个想讲的就是说,这么多机遇、这么多人,今天我们怎么能够抓住这样一个创新创业的机会去做这个创新创业的事情?除了我们的发展,我想第二个来讲这个创新的概念。就是今天虽然也在创新,但是和我们当年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相比,我们那时候下海的时候也叫创新,但是应该说今天的创新和那个时候创新已经发生了本质的、重大的区别,进入了创新的新阶段、创新的新常态,所以现在我们可能得研究一下创新的新常态是什么规律。
这是讲中关村30年,30年来我一直在总结中关村30年创新的核心内容。第一个十年:我们那时候刚下海,那时候中关村我们这个企业的创新是什么呢?那时候我在四通,我们率先提出来叫做“四自”。所以那时候创新其实更多的是跳出原有的体制,能够在市场上去做事就行,拿技术做服务就行,所以我们就叫“四自”: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大家都创业成功了以后,就都在研究第二个“四”,我们叫做“四化”,就是企业怎么能够与国际接轨,怎么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所以我们提的口号叫做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国际化。那时候都很具体,中关村的企业差不多都是创业家创业成功了,然后都在折腾这“四化”。我那时在四通,我们在折腾大陆第一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这叫做股份化;然后我们把全国所有的分公司、子公司全部取消财务独立权,建立集团公司的一个内部银行,统一调度,这叫集团化,就真的是这样的,这几化都要采取措施变成现代企业。
但是今天怎么办?今天的创新虽然还是创新,但是今天的创新叫做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今天的特点是“四合”:第一个是技术融合。今天创新,因为我们面临的是跨界融合的技术,在影响着所有产业领域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几乎很难在单独的靠一个技术成果落地,变成一个企业,变成一个产业,然后发展多大规模,几乎你只要看见有好项目,一定是跨着好几个领域的技术融合才能做成,所以第一个就是技术融合,这也是现代技术本身的一个发展趋势。今天你说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全是在一块互相在推着,所以这是第一个叫技术融合。第二个就是资源整合。今天如果做项目,你真的要去,不管小创业还是大创业,不简单的是技术成果转让。所以我一直在谈,有时间一定要谈一个观点,我们老说技术转让服务我们怎么放开,怎么鼓励发明人能够你要转让的收益可以不低于50%,大家可以分,可以归创业科技人员所有,然后科技所属单位的督导人员可以直接拍板,卖多少钱把这个转让出去,这个现在放开了很多,但是这些所有的放开都是放的什么东西?放到所谓的技术成果能不能快速的实现市场化交易,这是交易。但是应该说,科技成果变成落地产业项目,变成一个成功的产业,不单是技术交易,技术交易只是这个全过程当中某些节点上的界面行为,那更多的是什么东西?更多的是过程,更多的是资源整合,得去做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叫资源整合。第三个就是创新集合。今天的创新已经不简单的是技术创新了,叫做集成创新,那么最后一个就是平台联合,今天做创新创业,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做不了,一定要大家联合做,所以必须得开放,大概这就是说,我想今天这个产业创新的新特点叫“四合”。
这是今天的所谓集成创新,原来我们只有一个核心技术创新,所以我们一说创新,衡量创新的标准就是有多少发明专利,万人人均专利多少个,好像这样就表达了我们的创新。但是今天的产业创新当中,应该说技术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还包括了产业链创新、产品的创新、治理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等。那么再有就是我们今天要有新理念来对待今天的创新创业,换脑筋换思维。我这里列了几个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思维转变,比如第一个创新决定价值,创新决定价值就是现在一个企业值多少钱,一个项目值多少钱。我们当年创业的时候非常简单,看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第一列银行有多少钱,第二列有多少应收应付,第三列商品库存有多少,第四列固定资产有多少,加起来总资产2.5亿,那么这个公司值2.5亿。那时候看一个企业的价值就看资产负债表,但是今天看企业价值值多少钱,是看企业有多少创新。轻资产公司有可能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什么资产,但是市值非常高,资本市场往里头不断的溢价,A轮B轮C轮往里投资,所以今天这个企业的价值、项目的价值,第一衡量的就是有什么样的创新?这就是今天的概念,创新决定价格、速度决定成败、整合决定效率、开放决定市场、网络决定成本,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这都是今天我们要做的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模式。
再有就是企业竞争,企业竞争有一些新的特点,就是今天我们要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你应该打造什么东西?第一个就是满足的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个企业家们说起来非常容易,就是反正我是瞄着市场客户群,我们就打造,然后我们就去扩大,为客户服务,然后客户是我们上帝,其实企业家的口号说得很普通。但是说老实话,真做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难,非常难!我们现在大部分企业不成功的,肯定是客户群搞错了,客户群精准度不够,你这个企业给那个客户群提供的产品、界面、服务胜于销售的语言,你跟客户之间建立联系的联动方式不太个性化,以为都是你的客户,这就是今天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感觉,今天大家看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资本市场在追溯发展比较快的、好的故事,虽然各个领域都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分的利用了今天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技术及联合的这种平台技术,实现了对它的客户群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这就是今天的优势,我们可能今天要做题目就得研究在这方面做到什么程度。
因为这个时间关系,我这不再展开了,后面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个人能力等过一下,就是说企业怎么能够创业创好,要一定给企业做一个非常好的企业设计能力和驾驭能力,这里头包括企业成长的挑战分析,企业成长的战略路径,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我就不细说了。就是分析一些企业成长新的挑战,新的路径,然后我们做项目新方法,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包括这六个核心竞争力怎么去打造?每个力包括什么内容,资源配置的能力、人才凝聚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组织执行的能力、还有系统控制能力等等,不细说了,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怎么衡量自己企业和你们竞争力如何的模型。
最后,就说说我们作为个人,作为创业者,抓住创新创业的机会怎么成功。我这有几页PPT就不展开说了,就是把握一些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素质,包括提升自己的境界。我感觉在这样一个创新的新时代,创业机会的新时代,又是挑战那么多,真的要想把握住创新创业的机会,做成功的话,我们作为个人一定要抓住几点:我觉得,第一点就是要学习。因为今天太需要学习了,因为现在整个信息量很大,机会很多,要想成功,比我们当年在中关村下海的时候要复杂的多得多。那时候因为我是学计算机的,下海后,能站在街边那边给客户讲这计算机CPU是什么,操作系统是什么就行了,然后就卖了,卖一台计算机赚1万多块钱,当年在中关村,我们卖计算机卖一个3万多计算机,最少我们净利润能赚1万8。那时候就这么简单,今天你去创业,你甭管看哪个项目都挺好,但是你真进去,你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然后组织所必要的条件资源,最后能够落地,能够成功坚持走到底,可以说非常非常难。那么这个能力从哪来?不是靠创业的激情跟冲动,而是靠能够去分析把握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从哪来?学习,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我始终在跟企业家们讲一个观点:学习跟学习状态是两个事,我提倡的是我们要保持学习状态。我们有的人天天看书,天天在网上,天天看各种东西,什么都知道,但是未必处在学习状态,成功的企业家要想处于的学习状态是什么?在那些浩如烟海的信息当中,能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思路和判断,根据自己的需求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对路的信息,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变成自己的思考,变成自己的方法和经验,然后去做,这就是企业家要经常做的事。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要学习,第二个就是要坚持,沉下心来坚持。今天虽然创业机会创新机会眼花缭乱,非常丰富,非常热,但是创业成功非常难,要比过去更难。所以,一旦要走上创业之路,要咬紧牙关进行坚持,当年我们有一句话叫“剩者为王”,什么剩呢?就是剩下的“剩”,就是你一直坚持到最后就成功了,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辛苦付出的人,有充分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