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我还在盛景创新研究院,接到一项任务:把海淀图书城昊海楼五层改造成孵化器。当时我对孵化器完全没有概念。第一次去现场勘察,熟悉的图书城牌坊还在,但牌坊的另一面赫然写着“中关村创业大街”——据说这里就是中国创业者的“延安”。半年多时间,我混迹在这条几百米的街道上,眼看着大巴车拉来一车又一车,来自各地形形色色的“朝圣者”:政府官员、创业者、投资人、老外、观光客。人们跟着导游在大牌坊下合影,在各个创业咖啡馆门口探望。仿佛走完短短几百米、喝杯总理同款咖啡、呼吸了雾霾中迷散的创业荷尔蒙,就如同受了洗一般,从此成了一个地道、虔诚、满血的创业者。各种创业咖啡馆中,车库咖啡人气最旺,但我始终不信咖啡馆里的各种创业传说,也就有了创业孵化器的本质不是咖啡馆的论断。既然不是咖啡,那就只剩下车库了——车库也的确是硅谷众多牛叉公司的龙兴之地,比如惠普和苹果。所以我决定去硅谷看个究竟,只是坐了十来个小时的飞机,才发现这些著名车库早就成了历史遗迹,根本不让进,我只能在惠普公司创业时的车库门口照了张“到此一游”。
乔布斯的车库
我观察到:在美国车库家家有,不用花钱,但又不用像在家里那么小心翼翼,磕了碰了弄坏东西,家长也不至于太责怪——它本来就是修东西的地方;此外,还有各种修车、修补房子的工具,想怎么折腾都行。年青人在这么个地方,才能低成本地让想法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低成本、允许试错的环境、伸手可即的工具、动手干的文化,这些要素对于创业来说至关重要。那一次我顺道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发现整个斯坦福D-school大楼就是一个大号的加强版车库:里边有随处可画的白板、各种制作原型的工具、各种辅助思路的思维导图、五颜六色的即时贴、耐脏的水泥地面、倒挂在横梁上的工作台灯,一切仿佛都在对人说:DO IT !干吧!
当时的D-School
北京房子贵,车库是别想了,所以我决定学习D-school的路子,最后孵化器的装修可以说是像素级地学习。等到我们夜以继日地弄好,已经是2015年9月底。北京的秋天透出丝丝凉意,大街上人潮日渐稀疏,朋友圈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之类的文章冒了出来,资本寒冬来了。但我们的孵化器既然装修好了,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下干。
创业,没有圣经
弄好孵化器这个“硬件”,我们开始思考“软件”——创业的方法论;好比有了教堂,还要有教义和圣经。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测试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创业圣经“。
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
关于设计思维的书籍——包括原版的,买来堆了满满一屋,然后闭关阅读。我们甚至不惜血本两度邀请101设计法的作者、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库玛教授,来华面对面交流。不同学者总结的设计思维略有出入,但大体上步骤一致:先调研,再形成洞察,理解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然后进行概念发想,把概念视觉化呈现出来,接着做出原型去测试,测试之后再迭代完善。我们把这些方法分享给大批企业家,一起测试是否管用。企业家反映,调研收集了几百条用户痛点,不知咋处理;还有说调研和自己了解的情况一模一样,感觉白做了。于是我们和企业家一起去跑现场,比如为了调查瓦楞纸箱的创新机会,考察了温州低压电器生产车间;为了研究高温炉管,穿着防护服胆战心惊地考察石油炼化车间;甚至还去山东小城调查民间足球联赛和俱乐部。虽然辛苦,但每次和企业家们去现场,都会发现一些新商机。由此我们也发现了设计思维的局限。设计思维关于调研和洞察的部分,对于和最终用户缺少接触的企业家,确实很有帮助。问题出在后半段,洞察出问题后,往往会得出迥异于现有产品的解决方案,有时甚至要求企业从产品转向服务,而企业既有的团队能力不支持这种转型,所以解决方案也就难以执行。
Lean Startup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的核心是不断地验证、验证、再验证,通过最小可行产品不断测试用户反馈并快速迭代;先从小部分用户开始,然后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精益创业有多种版本,鼻祖是《四步创业法》,最主流是《精益创业》,我个人认为最接地气的是《精益创业实战》。精益创业的思想源自软件行业敏捷开发的路子,所以对于软件、互联网来说更有参考价值,硬件创业就不能死搬硬套。后来我们又找了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第N本“圣经”,如商业模式画布、创新十型、网上流传的YC创业手抄本、MIT的二十四步创业法,等等。方法自然都有可取之处,但实操起来总会有各种问题。就像小时候杂志上刊载的“少林绝命腿”,图文步骤俱全,但小伙伴们从来练不会,更谈不上“绝命”了。实战过就知道:凡过于复杂的道理,往往难以实施。找了一大圈,最后结论是:没有所谓的“创业圣经”。虽然没找到创业圣经,我却出来创业了,有了谷仓学院——现在想想,可能还是传染了中关村的创业荷尔蒙,也可能看多了创业书籍受了熏陶,
正应了库克说的:人生不可以规划,但可以准备。总之,我在盛景创新研究院告一段落,筹建一所新式学院,还是老本行:培训。
火红的双创,九死一生的残酷
刚开始,我几乎把孵化这事给忘了,直到有一次受邀参访某省一处国家级创业园。那个时候,“双创”方兴未艾,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不惜血本扶植创业这件事,我也来了兴趣,这些创业园到底啥样?当我踏进创业园一座大楼的大门时,就被震惊了。抛光的大理石地面能映出人影,跟星级酒店的大堂似的;跟着上了二楼,发现是三面无敌湖景房;各种设施当然是一应俱全,然而才下午五点,大厦里已经几乎没有人了。这哪是创业者待的地方,分明可以养老了。创业气氛浓,政策也给力,却好像使错了劲儿,问题出在哪?那一刻我重新琢磨起创业和孵化的事情。
中国已经是孵化器最多的国家了
截至2015年底各种孵化器、众创空间已有4800多家(标准排名研究院《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再去查孵化成功率,有说5%以下,有说3%以下的,甚至有说1%都不到,总之,九死一生都没有;九死一生,还有10%呢。就连大名鼎鼎的YC孵化器,按照公开数据推算,似乎连1%也不到,当然,YC对于成功的标准也比较高,年销售额过4000万美元才算成功。
四个大坑面前,方法论显得苍白无力
双创很红火,但现实却很残酷,成功率惊人的低。道理其实不复杂:市场是残酷的,创业团队通常是不完善甚至稚嫩的,稚嫩的小苗经不起市场暴风骤雨的摧残。通过研究相对熟悉的硬件和消费升级类创业,我们发现了最常见的四个大坑,每个都足以让创业夭折。
第一个,方向性错误
几乎所有我们接触的团队,多少都有这个问题。大方向的选择决定了一家公司未来的最大可能性,要做大公司,必然要选择一个风口上的好方向;小方向的选择则决定创业公司能否吃到第一口饭。两者都不容易,大方向上,既要站得高望得远,又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小方向,比如做好产品定义,貌似具体,其实包含了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体悟。方向性错误对硬件创业者尤为致命。和软件、互联网创业不太一样,硬件模具投入,研发成本、时间成本都非常大,很难照搬互联网项目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第二个,搞不定供应链
不少创业者是初次进入某个行业,往往需要代工企业帮忙完善,以符合生产和品质要求,但将来能有多少订单,是个未知数。既要出力气帮忙,订单却又无法保证,代工企业当然不愿意接单。消费升级类项目就更难了,消费升级产品讲究的是“从有到优”,不仅会挑战代工企业的能力极限,甚至需要他们提高工艺水平、改进生产流程,只有找到志同道合的代工企业,才能做到这些事——这类代工厂凤毛麟角。
第三个,卖不掉产品
好不容易产品做出来,找不到渠道卖。电商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线下渠道成本也不低,怎么卖货是困扰很多创业团队的问题,尤其是对研发和设计背景的团队。即便是销售能力比较强的团队,可能能卖个一两亿,但保持可持续增长,做到10亿、20亿也是个难事。
第四个,融资困难
真到融资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所谓的风险投资,其实是不投资风险的,即便他们看中了你,也往往会提出对赌条款,要求讲清楚未来几年的销售收入预期。在创业早期,其实很难预测未来的销售额,硬凑出些数据也没有任何意义。消费升级类项目,其增长曲线是平缓的,需要有个爬坡的过程,不像商业模式创新类项目,如共享单车,突然爆发,所以融资很不容易。按照雷军先生的建议,创业团队至少要保证账上有18个月的固定成本,这一条估计大部分创业团队都很难做到。
这四个大坑,每个都会淘汰很多创业团队,最后能够活下来的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在这几个大坑面前,任何舶来品的方法论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解决了这四个大坑,才有方法论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本文转发自微信公众号“谷仓产品家”(gucangchanpinjia),作者:洪华,谷仓学院和谷仓孵化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