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30 年前的国外,优秀的 VC/PE 往往就设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如 KKR 成立了一个子公司Capstone,大约有 50 人,专门为被投企业提供现金、收入、成本、组织架构和战略制定等五大方面的增值服务,并参与企业的商业收入和业务等。
在国内,VC 投后服务从最开始的基础建设到投后增值服务,看似诸多玄机,镜头分解下增值服务不过“人、财、事”三大方面,而这三点,充满行业内幕和潜规则。

虽然有投后服务团队可以做彼此的天使,但现实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投后管理有哪些门道你不得不知呢?
1、远离 NGO 式拯救
即使一线的投资基金利用自身品牌搭建好了投后团队,架不住“飞猪”太多,导致基金自身的投后服务并非优先配置资源的部门,资源有限,又是 NGO 性质,就像做公益慈善式免费服务,虽然初衷很丰满,但涉及深度服务和管理力度就骨感了。
2、别信投后“精英小队”
一般,投资基金会组建 3-5 名精英小队,负责旗下几十或上百家被投企业,这种随机配置的服务模式,一般的创业企业获得专业精准的服务基本上不可能。

论专业能力,投后工作人员来自不同行业,招聘或猎头背景居多,拥有高端人才招聘能力,但创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战经验弱,因此,在被投公司的人力资源服务上,无法帮其建立良好的运营体系、防范用工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论战斗力,投后服务没有业绩考核,因此目标不清晰。期待与创业公司一起奋斗的精神工作,几乎不现实。
另外,也存在个别投资机构为了监控被投公司,将投后服务演变成谍战大戏。所以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
许多被投公司创业走到一定阶段(业务扩张、团队扩大、转型等),创业者之前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人脉透支殆尽,即使是投后团队也招不到理想的人才,特别是公司金字塔顶层人才,只能依赖付费渠道。
但就目前实际效果而言,多以猎头、招聘出身的付费渠道从业人员,依然无法解决被投企业的问题,特别是对早期创业团队的人才素质模型的认知、用工环境的理解、制度及人为风险的把控,让创业公司人力资源问题再次成功进入死循环。

无数个好端端公司倒下,历史用血的教训令投资方认清现实:散养和小团队服务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创业者最需要的投后服务,实际上是支撑业务发展的投后 HR 服务体系。针对被投公司进行人力资源、人才体系搭建服务的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将成为投后 3.0时代的“标配”,是真正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能陪你并肩战斗到最后。

投后管理作为系统工作,并非几个投资人多倾注一些精力就万事大吉,而是每个部门各司其职——“财”一般交给投资经理和 FA,“事”归投资经理搞定,人的问题,涉及具体人员管理,就是被投公司和投后 HR 团队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