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市创业创新协会!
新闻资讯 聚焦政策法规,洞悉行业态势,专注学术前沿。

并购大爆发后遗症将在2017年显现

日期: 2017-01-03
浏览次数: 148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之相伴的是大部分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这一背景下,以行业整合消除产能过剩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企业并购浪潮从2013年开始启动,近年继续快速发展。

 

并购大爆发后遗症将在2017年显现 


       这轮并购浪潮中,上市公司无疑是并购的主角。而这轮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狂潮预计在2017年还将波澜壮阔地展开。从参与主体来看,全国并购事件中由A股上市公司参与的已占国内并购比重的四分之三。目前中国股市常年处于停牌待重组的上市公司超过200家!

 

目前上市公司主流的并购模型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操作:一个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甲,其行业在低谷持续2年时间,亏损、濒临退市边缘,年亏损数千万元,总股本为1亿股,股价10元左右,总市值10亿元左右。其中第一大股东王老板持股40%。王老板开始谋划寻找潜在重组方。消息一经放出立刻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因为总市值在15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已经非常少。各路并购中介带着一个个被市场追捧的题材公司——互联网公司、影视公司、石墨烯公司、机器人公司、“一带一路”公司等来找王老板洽谈合作。王老板考虑对比筛选,最终选择了时下最热门的某“一带一路”概念公司乙作为合作对象。为了把其他“求爱者”拒之门外,王老板要求乙公司必须先支付500万元交易定金,才能给乙公司3个月的独家谈判权。

 

       乙公司第一大股东李老板持股70%,该公司2014年净利润为5000万元,承诺2015~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8000万元、1.2亿元、1.6亿元和2亿元,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初步确定乙公司估值为12亿元,并请来一家专业评估机构做了一个评估报告论证此估值具有合理性。

经过数月谈判和尽职调查,甲公司召开董事会做出决议,确定按照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即每股10元向乙公司全体股东定向增发9000万股同时向不超过10家特定对象机构定向增发3000万股募集3亿元现金支付给乙公司全体股东。乙公司全体股东获得了9000万股甲公司股票(价值9亿元)以及3亿元现金共12亿元的交易对价(其中乙公司大股东李老板按照70%的比例获得了6300万股甲公司股票和2.1亿元的现金)。李老板同时承诺2015~2018年的净利润不低于前述承诺数,否则将向其余股东按比例赔偿股票或现金。

 

       交易完成后,甲公司总股本将从1亿股增加到2.2亿股,李老板将在重组后的甲公司中持有6300万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甲公司从一个连年亏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当今最热门的“一带一路”概念股且预计净利润过亿元。董事会预案一经发布,甲公司股票复牌后牢牢封在涨停板上,此后连拉六七个涨停板,一直涨到20元左右才基本稳定下来。这时候,甲公司的总市值为44亿元,李老板持有的6300万股股票价值12.6亿元,原来第一大股东王老板持有的4000万股股票价值8亿元,重组前持有甲公司股票的散户现在股票市值也都翻倍,认购3000万股定向增发股票的私募基金们也乐开了花,短短半月浮盈就数亿元。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发了大财,皆大欢喜。于是各方都在感叹:并购,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事情!可是,当整个市场都卷入这种中国式并购的浪潮时,危机已经悄悄降临。


繁华背后,乱象横生


       乱象一:上市公司老板不务正业专做并购。一些上市公司发布并购题材股价大涨后,老板觉得并购是刺激股价市值管理的最好方法,于是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满世界去找目标公司洽谈各种并购,摇身一变成了“并购专家”,一年大部分时间漂在外面而无暇管理好公司以致主业衰落。这些老板忘记了一点,并购是个专业活,即使个人水平再高,也不适合自己冲到一线直接去找卖家谈判,这只会是得不偿失。


       乱象二:壳公司“僵而不死”越卖越贵。一些主业亏损负债累累的公司只有寥寥数十员工看家,但市值仍在狂热的“买壳大军”推动下常年维持在十几亿元的规模,烂公司大股东在绝对的卖方市场氛围下仍能指点江山、挑三拣四并最终获大利全身而退。特别是当一些资不抵债处于暂停上市还未彻底摘牌的公司竟然能屡屡在“破产重整”后改头换面重新恢复上市,更推高了“烂壳”的价值。市场甚至专门有知名公募或私募基金押宝重组概念股进行主题投资,且获得极好效果。在注册制有效推广之前,估计这种壳公司的走俏行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但我们特别要提醒的是,随着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实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价值将面临悬崖式跳水,投资小盘壳重组概念股的风险将急速放大。


       乱象三:并购只看概念不重战略。中国式并购很少能从企业战略并购和产业链整合的思路来进行策划,卖方选择“结婚对象”的主要条件就是六个字:“市场热门题材”。这种急功近利的粗犷的并购逻辑还将在市场横行一段时间。长此以往,中国股市将为这种股价刺激导向型的交易付出沉重代价。


       乱象四:资本掮客满天飞。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金额就超过1万亿元,按2%交易佣金计算,这其中隐含的财务顾问费用就有200亿元以上。这么巨大的一块蛋糕刺激了无数人进入并购财务顾问领域,投行、咨询公司、会计师、律师、PE甚至猎头公司、地产中介公司的员工都摇身一变,成为了并购顾问专家。


       乱象五:借重大并购题材操纵股价。这些年,有些上市公司已经沦为空壳公司,但其大股东每每能在年底靠突击卖资产或诓些政府财政补贴而避免亏损退市。这些公司的股价翻云覆雨靠的就是不断发布各种并购消息,如年初看到石墨烯热门就发布一个并购消息称拟收购某石墨烯公司,随即股价大涨,3个月后公告该收购失败;于是股价从高点回调,待6个月不重组承诺期满后,卷土重来,正当市场流行机器人题材,于是该上市公司又宣告拟收购某机器人公司,股价再涨……如此循环往复,戏码翻新。


       乱象六:估值只看市盈率和对赌承诺。许多上市公司股票市盈率在30倍甚至更高,于是这些公司老板就认为按照不超过15倍的PE(市盈率)收购一块资产能大大提高公司每股收益从而自然提高公司股价,并得到交易对方三年利润承诺和相应的对赌赔偿保障。他们会认为这种交易是安全的,而忽视了对交易标的公司进行严谨的并购尽职调查,任由对方胡乱承诺利润、虚报估值。


       如某传统日用消费品行业上市公司收购某手游公司时,该手游公司净资产1亿多元,收购估值则近40亿元!尽管收购溢价率如此之高,该上市公司股价在重组消息发布后仍大涨200%。这其中蕴含的泡沫和风险实在令人担忧。其实,在国际并购领域,中国公司最看重的PE指标并不是首选参考指标,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才是主流的并购估值参考指标。PE中的E(净利润)在中国人的小聪明手段下,会被无数的手段调节得面目全非因而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许多被上市公司高价换股收购的目标公司净利润很高,但应收账款巨大经营性现金流极其糟糕。EBITDA则因相对重视企业的真实现金流,而客观很多。


       在国际上,上市公司收购一块资产也都基于战略性资源整合,并购错了就承担决策失误的后果,很少会像中国公司这样强制交易对方做三年净利润承诺及对赌补偿。原因很简单,收购完成后,标的公司董事会高管一定有部分成员由收购方派人担任,未来三年经营业绩好坏是双方共同经营管理的结果,怎么能让卖方单方面承诺利润不达标的风险呢?这种中国式对赌并购的交易结构,已经导致一些卖方这么算账:如果承诺三年净利润1亿元、1.2亿元和1.5亿元,估值12亿元成交,三年总承诺净利润3.7亿元,如果做假账再加上各种税收成本共需贴进去6亿元,三年过后就不管标的公司死活撒手不管,那么整个交易结束还能获得6亿元的净利润,够后半辈子过好日子的了!

 

并购大爆发后遗症将在2017年显现 

 

       笔者敢断言,经过这一两年的中国式并购大爆发后,在2017到2018年,一定会出现大批上市公司业绩雪崩式下滑,其原因就是原来高价购买的公司在经过三年利润承诺期后原形毕露。届时,中小股民很可能迎来一地鸡毛,因此现在在选择买入时就一定要擦亮眼睛!


正本清源、方得生机


       中国的A股市场正迎来轰轰烈烈的新一轮牛市,在高歌猛进的行情下,中国式并购孕育的巨大潜在危害被市场所漠视。作为长期研究并购并从事并购实务操作的业内人士,笔者呼吁中国并购生态圈的所有参与者们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并购的本质、理性决策和专业操作,就此笔者特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上市公司的老板,请牢牢记住公司主业为根、并购为辅,不要整天陷入并购实务而让主业荒废,这是对股民也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做法。企业日子好过有大把现金也不能任性并购,而企业越是困难就越要多花心思来进行拯救,找买家重组的事完全可以委托高水平并购投行去操作。


       所有的并购中介们,请好好学习国外百年并购投行的发展历史和成熟行业运行规则,不要把并购理解为简单的买卖双方信息撮合配对。并购投行不是简单“拉郎配”!要知道,一个好的并购专家应当具备对特定产业链极为深入独到的理解,拥有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家极好的私人友谊,对交易双方的人性特点有准确的感知,对并购后的整合有完整思路,对交易的时机和关键的谈判点能及时掌控到位,既能进行精确的财务估值也有艺术家般的交易结构设计灵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案例的长期积累。


       所有想出售给上市公司的企业老板们,请彻底抛弃通过做三年假报表加上利润对赌承诺补偿手段,来骗取上市公司巨额财富的低级想法。需知,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犯罪行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中国80%的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并购重组将是这些行业产业调整升级的主要出路。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上市公司拥有最多的金融杠杆资源和人才资源,完全可以在真正专业优秀的并购投行的帮助下展开产业链并购整合,用中国市场嫁接国外现金技术和知名品牌,用民营机制嫁接国有资源及人才,用上市平台嫁接拟上市优秀公司。

 

并购大爆发后遗症将在2017年显现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这轮并购浪潮过后,许多行业的竞争格局将会被彻底改变,能否笑立潮头最后就取决于这些上市公司的企业家们能否善用并购手段,能否行并购之正道。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请擦亮双眼、理性决策,正本清源,方得生机。

 

来源: 股权投资论坛

资料来源:上海陆家嘴并购联盟第一财经日报俞铁成


  • 最新资讯 / News MORE+
  • 点击次数: 956
    2020 - 04 - 18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全球经济增速被不断下调。劳动力供需减少、信用危机和流动性紧缩等因素让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导致项目退出的周期被普遍拖长,不少创投项目主动调低估值但由于募集与投资的双重受限,越来越多的创投项目业绩增长承受压力,大量创投机构面临日益严峻的投后管理问题。 全球资本市场低迷,IPO退出渠道受阻 世界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经合组织)等诸多国际机构均表示: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的不断加深,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很大可能会出现衰退,不少国家或将出现负增长。 德意志银行全球经济团队发布报告称,第二季度美国GDP增长按年率计算将下滑13%,萎缩幅度为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最严重经济萎缩幅度的逾1.5倍。高达13%的幅度将标志着“后世界大战时期”最严重的经济萎缩。美国经济增长严重放缓,主要归因于新冠疫情爆发导致的商业活动停滞。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则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将导致美国出现比此前预期更严重的衰退,其中包括第二季度GDP创纪录地大幅下降30.1%。摩根士丹利团队预计,一季度美国GDP将下降2.4%,但第三季度将开始回升。总体而言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将萎缩2.3%,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3%。 2020年Q1,共计93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环比下降34.97%,募资总额 953.50 亿元,环比下降 62.13%。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近期全球资本市场震荡明显,部分企业IPO进程有所延缓。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势必影响项目退出。尤其原本打算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很可能要重新考虑或者更换上市地点,即使坚持选择在美上市,也很有可能影响发行价格和上市表现。已经成功IPO但尚未退出的项目,也很难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全身而退。...
  • 点击次数: 110
    2020 - 03 - 30
    高新技术企业是企业发展路上的一个必备资质,也是国字号证书里相对亲民且知名度、认可度最高的一种。随着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数量猛增,国家对自主研发、创新的企业扶持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增多。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需调整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研发费用与专项审计保持一致,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要求将会增加,审查机制也会越来越严格。 政策的修订,既符合了我国的国情,又顺应了时代和形势的发展,那么这一次,又将会出现哪些新的评审规定呢? 一、2020年政策变化预测及评审最新标准(重点) 1、企业申报高企当年申请或转让的专利、知识产权不予计分,知识产权获得要有延续性,如企业所有知识产权获证的时间都是同一时间段,会被质疑为临时包装,不被认可或分数极低。 2、企业系统填报的软件著作权,区级组织现场考察时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演示操作,所演示的功能需与系统提交的软著申请表中描述的功能一致。演示人员必须是参与本项目的研发人员。部分地区要求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修改,及功能确认。 3、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必须“三表一致”。即企业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企业财务报表、研发投入专项审计报告中的企业研发费用数据要求一致。 4、企业核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须提供对应的合同、发票、知识产权证明。 5、产学研协议的签订时间需在2017-2019年,申报当年签订的不予计分,且需提供产学研合作的记录证明(如项目支出的发票及凭证等)。 6、对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整体的逻辑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专家评审、国家备案过程中,重点考核提交资料中是否体现“研发项目-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技术领域”之间的相关性。 7、成果转化、组织管理水平部分考核越趋严格:2019年高企网络评审结果显示,成果转化和组织管理水...
  • 点击次数: 91
    2020 - 03 - 19
    新冠疫情带来恐慌,美国股市在10天内的第4次熔断。受到价格战及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持续影响,国际油价收盘跌至每桶24.88美元。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8日再度暴跌。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恐慌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恐慌激增。当天美股早盘大幅低开,标普500指数跌超7%,再度触发熔断机制,停盘15分钟。这是美国股市在10天内的第4次熔断。       再次交易后,三大股指继续下探,标普500指数一度下跌逼近10%。截至18日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超过1200点,失守两万点大关,收于19898.92点,跌幅为6.3%; 而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收于2398.10点,跌幅为5.1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6989.84点,跌幅为4.7% 。欧洲股市18日大幅下跌       尽管欧洲多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措施,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以及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仍导致欧洲三大股指18日全线下跌。       截至当天收盘,英国伦敦股市富时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幅为4.05%,报收于5080.58点。其中,邮轮公司嘉年华公司股价下跌超过34%,航空股方面空中客车下跌22%。在欧洲其他两大主要股指方面,法国巴黎股市CAC40指数报收于3754.84点,跌幅为5.94%;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报收于8441.71点,跌幅为5.56%。历史性!国际油价跌到了近20美元一桶       受到价格战及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持续影响,国际油价18日出现暴跌。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6.58美元,收于每桶20...
  • 点击次数: 58
    2020 - 03 - 09
    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全面落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注册制配套规则,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注册制下的新阶段。继科创板试水之后,注册制改革首先在企业债、公司债发行市场实施,先债券后股票,稳步推进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  中国资本市场从保荐制,到发审委制,经历询价制的演变,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的开板,一路走来监管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摸索和实践从未停止。回顾此次新《证券法》的修订历程,自2015年至今历时4年有余,对原证券法作出了较大挑战和完善,主要包括对证券发行制度的修改完善、显著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突出强调了投资者保护(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完善证券交易制度、取消了多项行政许可、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职责履行、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和风险防控、扩大证券法适用范围,增加存托凭证为法定证券,将资产支持证券和资管产品写入证券法等。  新《证券法》中明确全面推行注册制,将发行股票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明确规定发行人在申请发行股票时,必须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作形式审查,不对发行人的资质进行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只要证券发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虚假、误导或者遗漏其发行股票的良莠留给市场来决定。  由于在审批制度下公司IPO上市排队时间较长,审核监管严格,市场相对封闭。在此期间,行业周期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将随时改变企业的状况,企业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审批制下壳资源更受追捧,注册制的逐步推行将使壳资源不再稀缺,将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净化我国资本市场的生态环...
友情链接:
协会总机:010-82509599
图文传真:010-82509599
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汇贤大厦C座
Copyright ©2005 - 2013 北京市创业创新协会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微信公众号
手机云网站